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舉國上下的頭等大事。可是想買房的人,是否想過在住房消費中同樣有個節約的細節?根據最近這一輪長達5年多的住房消費熱,許多先行一步的消費者中,已經有人因為當初買房時不注意這一細節,導致今日遭遇雖然外表與名氣很奢華但卻不實用的尷尬。
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舉國上下的頭等大事??墒窍胭I房的人,是否想過在住房消費中同樣有個節約的細節?根據最近這一輪長達5年多的住房消費熱,許多先行一步的消費者中,已經有人因為當初買房時不注意這一細節,導致今日遭遇雖然外表與名氣很奢華但卻不實用的尷尬。
距離產生美
幾年前,一些人被房產開發商的市區買二房的錢,在這里以買三房的廣告語所吸引,或者被省下30萬元,可圓房加車之夢促銷詞打動,于是,放棄地段,選擇面積,選擇了城鄉結合部地區買房。幾年住下來,即便真的買了車,買車的錢再加上與日俱增的養車錢,還不如當初在中心城區買下同樣面積的房子。還有的人自以為路雖遠但有地鐵站可以一車到位,其實花費了大量的車馬費是小,重要的是還耗掉難以計量的時間、精力與體力。以致于每天的早出晚歸,所謂的田園風光外加詩情畫意,早就被拋到了爪哇島。因此,距離產生美同樣適用于住房消費,而且還是最能凸現節約消費的理念,是所有節約細節中的首選。
高處不勝寒
有一個典型例子,某小區是由多幢24層樓的高層組成,同一房型、同一面積的二房一廳,開發商在定價上很簡單,每上一層樓,總價加1萬元。于是,買4樓只要60萬元,到24樓就要80萬元,房價整整增加了34%.盡管如此,據說24樓比4樓先賣掉,說明消費者更愿意享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但實踐證明,高消費下的住得高并沒有凸現高性價比??諝鈶腋×W訉又饕性?0樓~20樓之間的高度、空氣質量不如10樓以下或者是20樓以上的高度,但過高的樓層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缺陷,比如,過大的風使得開窗不能隨意;上下一次樓乘坐電梯的時間較多;不適宜恐高癥患者居?。谎馗呒芑蛑鞲傻赖母邔舆€有越高噪音越大的特點。而對小高樓而言,只要樓距開闊,采光不成問題,買2樓還不如買底樓,因為每月可以節省電梯運行費50元,長年累月,不可小視。因此,無論是高層或小高層,最經濟和合適的高度應當在5~9樓之間。
房不在大而在于精
有人認為,只要條件許可,房子就該買大一點的,大空間總比小空間住的舒適。但是,在今天推崇節約氛圍下,并非有消費能力就可以浪費的。因為中國人均占地面積在全球排名百位之后,稀缺的土地資源決定了不是有條件就可以無節制消耗的。要說經濟條件,人均GDP遠高于上海的香港、東京,人均居住面積只有7平方米和11平方米。何況房子也并不是越大越好,生活中經常聽到因為三口之家,居住200多平米的豪宅,雖然不會為養不起房而憂愁,卻為缺乏人氣、生氣而煩惱。因此,在購房時應當注意房不在大而在精、夠用即可的思路。所謂的精,是指房型要緊湊,不要選太多過道、陽臺的房子,特別是進深太深的廳,采光不好,面積再大用場也不大。夠用的概念就是指兩衛、書房之類,一切應從需要和實際出發。
要風度更要溫度
近幾年落成的商品住宅,普遍都是外凸式大開窗,有的還是270度轉角型大窗,這樣的窗固然美觀,而且采光和視野都無可挑剔。但卻有個很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保溫性較差,盡管大多數開發商采用了雙層中空玻璃,但因為窗孔太大,總不能克服冬涼夏熱的缺陷。這便是典型的要風度不要溫度了。好在前不久上海市已正式實施《建筑節能管理辦法》,要求新建住宅全部按照節能50%設計建造。據了解,節約型住宅除了對窗戶墻體面積的比例作了不得超過60%的硬性規定,而且還采用外墻保溫技術、節能型門窗、太陽能照明技術、太陽能熱水系統、雨水收集系統、有機垃圾生物化處理系統等等。雖然每平方米住宅造價會增加100元左右,但這些增支因素,僅靠節省下來的水、電、煤費,大約5年左右就可以如數收回。想買房的人不妨等一等,不久以后,既有風度又有溫度的房子就會面市。
我的房子我作主
假如你希望個性化的家庭裝璜,假如你自信有把握比全裝修房的質量都好,同時你還是一個不厭其煩的人,那么,在同一個既有毛坯又有裝修房的小區內,可以考慮買前者。這個建議并非與有關方面推崇全裝修房的政策沖突,而是認為與其買下全裝修,業主敲掉后再重新裝修,造成資源和資金的大量浪費,不如讓有上述前置條件的購房者直接買毛坯房。事實上,確實有不少購房者由于相中房子只有全裝修房,不得不硬著頭皮買下來,然后再重新裝修的情況。為此,毛坯房還是全裝修房,讓業主自己作主,從節約的角度上講,似乎也更妥貼一些。
面子設施不要也罷
這里所說的面子設施,是特指小區的會所設施。據了解,目前滬上中高擋以下樓盤的會所,幾乎無一開張營業的。少數開張的,無論是開發商自主經營,抑或是委托承包經營,基本上都處在虧損或微利的邊緣。在先吃螃蟹者們的輸錢效應下,大多數小區的會所不敢輕易開出來,于是普遍成了聾子的耳朵,也就不難理解了。為此,會所對小區業主的好處,更多的只是體現在面子好看,即名聲好聽。但是這個面子卻要付鈔票的,因為會所設施是開發商打在開發成本之中的。所以常聽到一些務實的購房者,特地選擇沒有會所的樓盤,可能個中一些原委,值得借鑒。
寧要綠化不要水
有的消費者在買房時,免不了要問物業管理費的水準,孰料有的看起來地段一般、品位也不高的小區,物業管理費不菲,甚至高出同類地段其它小區一大截。究其原委,主要是小區有人工水景,有的甚至是人工湖。而這類景觀的養護成本肯定要比一般小區高很多。因此,消費者在同樣容積率的情況下,寧可選擇綠化、假山之類的景觀,而不要選擇水景。想一想也很容易理解,所謂的人工水景(包括人工湖),因為是人工的概念,就不是活水,要保持水質優良,就必須常換水,不說在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搞人工水環境今后有可能受到政策制肘,但至少用水是要化錢的吧。再加上抽水的電費,肯定比養護一般的綠化成本高,倘若不勤換水,就會成為孳生蚊蠅的場所,與其這樣,還不如選擇綠化率高的小區呢。
不容忽視的位置問題
這個細節很重要,也往往會被購房者所疏忽:那就是同一幢多單元樓,最好不要買有東山墻或西山墻的單元,而是選擇處于中間的單元。道理很簡單,東山墻一面的廳或臥室,夏天雖風涼,但冬天較冷,而西山墻的情況正好與之相反,即冬天暖和夏天熱。這樣一來,都會對居住者增加人工升溫降溫所需的能耗。而夾在中間的單元,相對而言,就有些冬暖夏涼的優點。所以,有經驗的人,一般都選擇中間的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