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海固地雖然被稱為“中國貧困之冠”,眾多農(nóng)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300元,但當(dāng)?shù)亟Y(jié)婚彩禮卻動輒“十五六萬元,最少也得七八萬元”。
就算是8萬元的彩禮,也要很多貧困家庭不吃不喝奮斗10多年才行,高得離譜的彩禮讓一些剛擺脫溫飽的家庭再次返貧,也催熱了一些地方的民間借貸,成為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致富的“絆腳石”。
彩禮之俗可上溯至西周,如今,人們延續(xù)送彩禮形式只是對傳統(tǒng)習(xí)俗文化的尊重與繼承,對婚姻本身的意義,越來越顯得無足輕重。而不管歷史還是現(xiàn)在,送多少彩禮,都是視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經(jīng)濟狀況而定,并無一定數(shù)額。
近年來,不僅寧夏西海固地區(qū),在山東、河北等多地出現(xiàn)“六斤六兩百元大鈔”“萬紫千紅一片綠”等彩禮要求,浙江義烏結(jié)婚送888萬元禮金、山西煤老板7000萬嫁女等新聞讓人錯愕。
過分高額的彩禮說明一些群眾對其所代表的婚約征信已經(jīng)異化成了攀比與對金錢的渴望,似乎收到的彩禮越多,表明自己的女兒越尊貴,越是嫁了個好人家。
殊不知,在男女平等的社會里,嫁出去的女兒不再是潑出去的水。在彩禮上給男方一個下馬威,狠狠地“宰”一把男方家庭,不僅不能給對方一個好印象,還可能為婚姻埋下隱憂,引發(fā)不必要的家庭糾紛。
于理于法,高額彩禮很難被“支持”,但社會上這種現(xiàn)象卻屢見不鮮,不管是攀比心作怪,還是對金錢過于強烈的渴望,“天價彩禮”無疑在挑戰(zhàn)公序良俗。婚姻畢竟是一個新家庭生活的開始,結(jié)婚要個“面兒”并非不可以,但如果掏空了家底,真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