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析了上海房價滯脹房產轉讓率低:缺口已經從高價樓盤打開,滬上黃金地段的部分高價樓盤銷售出現疲態,一次性付款開發商就給打折,而且打折樓盤不是一家兩家,而是成片;同時文章還提供了包括房產轉讓,上海房價滯脹,上海房價滯脹房產轉讓率低等相關信息咨詢。
海樓市正在繼續去年以來全國首屈一指的高房價。
國家統計部門近日發布的全國房地產價格數據顯示,上海二季度的房價漲幅繼一季度在全國領先的基礎上繼續排行第一,每平方米平均售價已達5381元,大大高于廣東的3877元均價。
但是也有人敏銳地觀察到,從房價同比漲幅來看,上海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三年多來的第一次滯脹情形。
現實中的表現就更為明顯。缺口已經從高價樓盤打開,滬上黃金地段的部分高價樓盤銷售出現疲態,一次性付款開發商就給打折,而且打折樓盤不是一家兩家,而是成片。新開樓盤成交速度明顯下降,高檔房價每平方米最大跌幅已超過1000元,而且有樓盤開始雇傭“跑單小姐”促進銷售。這與年初要排幾天隊還不一定能訂上一套房子相比已是大相徑庭。
二手房市場也出現了同樣的走勢。5月份,上海最新一期的二手房指數報告顯示,上海二手房指數5月較上月僅上漲了1.2%,不僅連續第5個月漲幅放緩,而且二手房成交量明顯下降。調查還顯示,五月份上海各房產中介門店的業務量平均少了兩成,多則五成,已經開始危及到規模較小的房地產中介的生存。數月前還生意火爆的房產中介紛紛關門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
專業房地產咨詢機構美的行(上海)提供的一份報告稱:2004年5月1日以后,新盤成交下降,現場來人、來電明顯減少,成交速度下滑,意向性客戶棄單現象較多,高價盤開始回落。
買的賣的都少了,投資的少了,觀望的多了,一位上海房產經紀這樣總結當前的樓市。
這是否是上海市政府今年以來推出的一系列樓市政策造成的結果?
僅僅在年初時,當地政府部門面對上海高房價應抑還是揚而舉棋難定,如今正在和將要推進的一套政策組合無論效果如何,都顯示了政府要進行調控的決心。然而,當這些政策出盡,上海的高房價會被調控到怎樣的格局?
期房限轉:透支的政策
此次調控的第一招是期房限轉政策。4月26日,上海市人大表決通過了停止個人住宅期房轉讓的政策。
政府在推出這一政策前已經有了許久的醞釀,公開的政策解讀是,限制期房轉讓將有效地抑制市場投機需求,防止房價進一步虛高。雖然期房限轉只是對短期炒作形成限制,但其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波及整個投資市場,想通過短期套利實現盈利,在未來上海樓市將舉步維艱。
顯然,這一措施直接針對的是各種各樣的炒房“熱錢”。在去年人們曾一度把上海的高房價歸咎于來自溫州等地的“炒房客”,而且有數據顯示,上海的購房消費中,投資性消費已經接近公認的警戒數字。
但是,在上海的地產人士看來,這一政策卻占據了“兩最”:炒作時間最長,實際效用最不明顯。
早在這一政策出臺半年前,就已有此吹風消息,期房轉讓者搶搭末班車的報道不時見諸媒體。一些房產公司反映,前來購房的溫州人越來越少,相反,期房拋售量卻增加了近1/3。但是盡管掛牌量幾乎是一夜之間驟增,市場上的期房價格卻未見下跌。房屋買賣需要一定過程,限制期房轉讓對于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者而言,無非只是延緩了出手速度而已。
而待到這一曾被專家預測可能成為樓市的“重磅炸彈”真正落下后,市場的反映微乎其微。
首先,期房限轉的影響面非常小。據上海市府發言人焦揚介紹,目前上海投資性購房比重為16.6%,但在這16.6%的投資購房中,拿到產權證之前的期房買賣行為僅占2.5%,拿到產權證1年后的買賣約8%左右,剩下是拿到產權證兩三年后的買賣。因此期房限轉限制的只是這些投資者中2.5%的期房投資者,甚至比這個比例更少,限轉政策真正針對的,只是這2.5%中部分短期投機炒家。
影響面小,加上由于提前炒作引發的透支,因此,這一政策出臺之后在實際中的作用并不明顯。
不過,這一政策對開發商的影響顯然更大。上海市房地產海外聯誼會會長孫鋼說,由于期房限轉,開發商不能從預售期房中得到資金支持,這就要求開發資金的承受能力具有競爭優勢。
預售網上登記:信息不完全對稱
4月20日起,上海正式實施網上房地產銷售有關規定。按照規定,全市新建商品房的預售和銷售,都須進行合同網上備案和登記。開發商申請辦理預售許可證時,就要向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網上備案登記用戶認證手續,并申報商品房擬銷售的價格。
此前,開發商各種信息在交易中心登記之后,就告一段落了,一般購房者很難知道諸如已售樓盤的套數、平均價格等“敏感信息”。網上備案系統開通后,購房者從信息弱勢變為與開發商信息平等。部分開發商先“處理”差房子、好房子賣高價的人為惜售行為將得到遏制,而“內部關系”訂房、炒房套利也將難以實現。如今售樓處再稱房子已經賣沒了,購房者就可以上網查個究竟。這將使開發商無法把新房捂在手里,通過期房炒房者把房價炒上去后再向老百姓出售。因此有人說,這才是對開發商真正的限制。
但是,該項制度運行數月,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
首先,登記時間的滯后性使售樓現場和網上登記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別,在開發商和購房者簽訂了銷售合同以后,仍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交易中心備案登記。這段時間內,購房者在售樓處看到的信息是該套房屋已經賣掉,而上網查詢的結果可能卻是沒有賣掉。這使得網上公示的信息與實際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甚至出現房源數量、房屋售價高達幾倍的落差。
而對于購房者最為關注的房屋價格問題,該制度規定開發商可以在調整后即時在網上變更,這就使得已售房屋平均價完全由開發商來決定。因此,有開發商反映,這并不能控制一些惡意抬價的現象。僅憑這一新制度,不可能改變開發商原有的銷售模式,以前可以做的銷售控制工作現在依舊可以做,只不過加上了目前這個“形式”上的環節。
降低預售標準:多少才能影響市場
上海市政府力推的第三項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措施是“降低預售標準”。
幾乎與前兩項措施出臺同時,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透露出將降低商品房預售標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