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問題不能回避。歷史遺留下來的“城中村”,成為城市角落中的一塊“雞肋”。其改造的難點在于村民、政府、開發商之間的利益平衡。村民的希求是在改造中對他們的損失給予補償;開發商希望在投資改造中至少獲得平均收益;而政府要保證市場、社會的穩定。“城中村”的最終改造方案,將是這三方利益平衡的合約安排。
北京城中村改造 多方利益制衡鎖鏈求解
80個。這是日前北京市副市長吉林透露的北京市今年擬整治的“城中村”數目。
早在2002年,就有專家測算,北京“城中村”拆遷安置費用和市政設施加起來,大概需要400多億元資金。而去年北京市發改委用于“城中村”改造的專項資金為15億元。
一直以來,如何吸引社會資金以及開發商參與“城中村”改造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然而,記者在追蹤采訪時發現,部分“城中村”改造已經有開發商介入,但這并沒有使問題變得明朗起來。
多方利益的相互制衡,構成了“城中村”改造的巨大屏障。
開發商的利益點在哪里?
政府無疑希望開發商介入,從朝陽區建委多次給和平村與開發商牽線搭橋的舉動就可見一斑。
然而,“城中村”拆遷難度大、開發成本高的現實卻令開發商望而卻步。80%的“城中村”面積較小,也難以提起開發商的興趣。
在已有開發商進入的“城中村”項目,事情也并非表面上的拿地和開發那么簡單。
今年1月,朝陽區牛王廟村村委會主任溫忠立告訴記者,有開發商在牛王廟村征了93.6畝地,征地報告已經被批復,項目開發預計在五六月份啟動。
但據他透露,時至現在開發商還在打著“小九九”,“他們主要是看回報期,只有回報期短,項目才會啟動。”言下之意是,一旦開發商經過調研,認為回報期過長,項目擱置的可能性將很大。
事實上,開發商在牛王廟村征地已經不是首次。1993年,京潤水上花園的開發商就曾在此展開拿地攻勢。相隔13年,此項目仍未啟動。
“其中涉及的問題很復雜。有開發商資金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政府有關部門要求先綠化后開發,開發商不情愿;而牽涉到的農轉非的問題,也不是開發商能夠解決的。”溫忠立說。
他認為:“這屬歷史遺留問題,政府部門也解決不了。”
北京市政府2005年宣布用3年時間整治北京奧運場館周邊及四環路以內的171個“城中村”。目前,整治項目主要由市區公共財政買單。
其實早有專家建言北京市政府采取措施調動社會力量改造“城中村”。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孟平就曾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通過酌情減免稅費,或給予拆遷補貼等手段降低開發成本,吸引開發商。
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辛向陽也表示:“政府先投入對‘城中村’進行綠化和市政設施的改造,環境美化后附近的房地產項目會因此而升值,政府可以向受益的房地產開發商征收升值部分的一定比例費用,作為下一個‘城中村’改造的部分資金。”
只是,政府部門和開發商都有自己的考慮,要端平這碗水,并非易事。
拆遷安置房在哪里?
拆遷看似是“城中村”改造最大的頑疾,其實不然。
北京部分“城中村”改造用于被拆遷居民的回遷,這部分工程往往進展較為順利。顯然,類似工程既使市容改觀,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而在一些“城中村”,比如和平村,由于拆遷補償款不高,加上沒有房屋安置,拆遷工程已歷經一年有余,卻只進行了一半。
“如果現在有價格比較低的現房供居民選購,和平村拆遷不會是現在的局面。”主管和平村拆遷的朝陽區雙井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瑛感慨道。
而一年有余的拆遷經歷顯然使陳瑛想得更多。“現在北京有部分項目尾房很便宜,如果政府有關部門能出面引導或者盤活,居民能夠購買這些房子,那么住房安置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事實上,在記者與開發商以及中介機構的接觸中發現,他們并不排斥這樣的設想。但目前雙方溝通的渠道卻不順暢。而應在其中起到橋梁作用的政府有關部門,尚沒有把工作細化到這一步。
在和平村改造中,公認的一點是,開發商是最大的受益者。從長遠來說,朝陽區政府改善了地區環境,也是受益方。而有可能做出一定犧牲的,卻是拆遷戶。
這顯然不是“城中村”改造的初衷。
外來務工人員住哪里?
在北京北四環中路和安翔路之間一個占地面積21.3畝的“城中村”,據調查本地居民有200多人,外地居民則多達2000多人。雖然目前記者無法確知北京市“城中村”外來人口的數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都棲身于此。
而隨著“城中村”的改造,他們的生存空間則被擠壓到一個更為狹窄的地帶。據了解,和平村拆遷對于外來居民一律采用解除合同的方式,沒有任何貨幣補償。
而對于這些外來居民而言,此“城中村”消失了,他們將會轉換陣地到彼“城中村”。但如果所有的“城中村”都被改造了,那他們又能住到哪里?記者曾經就這個問題不止一次地問過他們,而他們的眼里,除了茫然,還是茫然。
辛向陽和陳孟平不約而同地表示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為大量的北京外來人口修建社會保障用房。
“這些流動人口為北京提供了很多服務,活躍了北京的市場,實際上對這些外來人口進行服務和管理,也就是為北京市民提供服務。”辛向陽建議,“‘城中村’改造要體現對外來人口的人文關懷,提供有效服務和規范管理。”他認為,外來人口的安置問題解決好了,治安、衛生等“城中村”存在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陳孟平則表示:“‘城中村’消失后,這些外來人口居住成本會提高,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像為市民修建經濟適用房一樣,也為他們搭建交通便利、具備基本生活設施的廉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