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是一個新名詞,它的前身應該是“負翁”。如果說叫“負翁”,還有一絲輕松的調(diào)侃味道,那“房奴”則完完全全地充滿了沉重。
近期,南寧10名貸款購房者因連續(xù)拖欠銀行貸款本金及利息而官司纏身。一項調(diào)查顯示,我國高達98.09%背有房貸的人,心理上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
“房奴”專指貸款買房月供超過正常支付能力,按銀行指標是超過月收入的50%,而導致生活質(zhì)量下降,淪為房屋“奴隸”的一類人。
房奴綜合癥
害怕失業(yè)、不愿意花錢、經(jīng)常回父母家蹭飯、休閑生活減少、有機會賺錢兩眼放光……凡此種種皆為房奴癥狀。有調(diào)查顯示,目前,有七成房奴為買房留下了“后遺癥”,近三成房奴為還貸淪為基本生活支出由父母提供的“啃老族”。
調(diào)查顯示,53%的房奴對父母的依賴感增強;27%淪為“啃老族”,20%減少了照顧父母的支出。除了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房奴們更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煎熬。北京博愛心理咨詢中心的孫博士說,因為還房貸而出現(xiàn)困惑、迷茫、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的房奴,基本是22歲至35歲的青年人。
影響“幸福指數(shù)”
“現(xiàn)在很多人因為買房不僅影響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幸福感也明顯下降。”可銳首席職業(yè)顧問表示,對于很多想“一步到位”的人來說,房貸壓力很快就使他們從擁有房子的愉悅感變成累贅感,而這種累贅感將持續(xù)5年-20年之久。
此外,許多持有“無房不婚”觀念準備買房的年輕人也備受心理煎熬,其中淪為“準房奴”的大有人在。年薪4萬—5萬元的重慶白領王某三年來過著每天吃面條、基本無娛樂的生活,為的就是盡快湊上買房的首付款。
超前消費應理性
我國眾多年輕人推崇超前消費理念,而房奴現(xiàn)象說明,在購置房屋這樣的大宗消費品時,這樣的消費觀念該冷靜和回歸理性一些了。
據(jù)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長介紹,美國的城市住房產(chǎn)權自有率是68%,英國是56%。副司長稱,正常的住房消費比例是30%民眾買房住,70%租房住,我國的住房自有率是82%,超過正常水平,希望人人擁有自住房是很不現(xiàn)實的。
“除了學學人家外國人的住房觀念,自己身邊父輩人的量力而出的理性消費傳統(tǒng)也值得沿襲。”羅所長說,年輕人只要準確把握自身財務狀況及未來理財計劃,按照梯級置業(yè)理念進行置業(yè),不僅可有家,還可以有效避免淪為房奴。如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租房更適合,有了一定積蓄的工薪族可考慮購買二手房,居住面積較小的年輕人可考慮“以小換大”或購新房。
圍魏救趙有錢不要傻存銀行
案例:有固定收入的小王剛結婚按揭買了房子,花光了手中的積蓄,每月要還2000元的房貸,期限是20年。兩口子每月收入8000元左右,每月日常支出在3000元左右,每年大概可存下36000元。由于沒有了積蓄,家庭的整體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王先生在投資上趨于保守,因此他決定:把每年36000元的凈節(jié)余定期定額投資國債和基金。
具體的比例為,50%選擇交易所國債市場,買到期期限在3年左右的中短期國債,目前收益率在3%左右,每半年投資一筆,滾動操作;另40%投資貨幣市場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為2%左右,替代活期儲蓄,天天計息,按月分紅,隨時買賣且無任何費用,而且免利息稅。其余的10%作銀行定期儲蓄作為家庭應急備用金。
通過這樣的穩(wěn)健投資規(guī)劃,王先生計算了一下,以每年2.5%的投資收益率計算,7年后他就能提前還完房貸了。
專家意見:對于每月固定收入的工薪階層,投資一些風險低,回報相對存款利息要高的理財產(chǎn)品也可以減輕不少房貸的壓力。如人民幣理財產(chǎn)品、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和保本基金等,投資這些理財產(chǎn)品本金較安全,雖然給出的收益率都是預期收益率,沒有絕對的保證,但實際上收益率波動范圍并不大,而且收益率要比銀行存款利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