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眉山市民張某兵(化名)向單位請了一天假,騎上自行車往返于各大房屋中介處,因為前天晚上房東下了逐客令:“三天之內必須搬走。”“這是第6次了,我每年都會被房東攆。”中午,找了半天房子仍一無所獲的張某兵風卷殘云地吃完了一碗面,無奈地笑道,“我習慣租個大房子再分租出去。”
租房當起“包租公”
2004年,畢業于成都某高校的張某兵來到眉山,23歲的他跑了一個暑假也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小戶型房子租住,無奈之下,他只能以每年4000元的價格租下了一個面積120平方米的三室二廳的房子。
能省就省,張某兵決定找人合租,很快他就找到4名在另一家公司上班的新員工。“合租最大的好處就是熱鬧,一堆年輕人,不忙的時候,都在上網討論游戲啊電影啊,有時還一起拼飯。”唯一的女孩子還主動承擔起公共空間的清潔。
好景不長,還未到一年,房東就發現張某兵將房屋轉租給他人,立馬讓他搬出來。
合租以節省的名義
隨后,張某兵又在新區以每年6000元的價格租下一套四室二廳的房子,并在網上掛出合租的消息。沒幾天就有人來聯系了。除了留下一間屋自己住,剩下的三間屋張某兵都租了出去,一間每年兩千,不到一個月的功夫,6個人就把四室二廳的房子塞滿了。半年很快過去了,大家每天都打照面,不熟悉也難了。大家都是單身,開始是節假日幾個人湊到一塊慶祝一下,再后來,每個周末都會玩得聲嘶力竭。
一年租期到了,還未等張某兵找房東續租,房東就主動找上門來,不讓張某兵再租下去。此后幾年,年年如此,張某兵卻樂此不疲,“5年來,我自己一人租房子的錢沒超過5000元,節省了好多。”2009年7月,第5次被房東攆的張某兵選中了東坡湖邊一套四室二廳的出租房,以每年1萬元的價格租了下來。為了不重蹈覆轍,張某兵在選擇房客的時候十分謹慎:不要吵的,要愛衛生的……
畢竟是幾個年輕人住在一起,堅持到這年8月份,大家又開始在屋子里喝酒吵鬧。4月13日,一屋子人正在屋里熱鬧時,房東敲門而入,要求他們三天之內必須搬走,張某兵說,“這已是我第六次被攆了。”
專家稱是信心開始縮減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胡某偉教授認為,現在的年輕人經濟壓力大,像張某兵這樣,租來房子轉租是自信心開始縮減的表現,想當“包租公”也是為了求得心理上的一種滿足。“應當在租房時就和房東在合同上注明清楚,或者提前告知,這樣可避免年年被攆的困擾。”胡某偉說。